6/23下午,經過一小時的線上盤問,我通過了博士資格考核,取得了博士候選人資格。這兩個關卡在本所其實並不是合一的,但是因為6/23下午,經過一小時的線上盤問,我通過了博士資格考核,取得了博士候選人資格。這兩個關卡在本所其實並不是合一的,但是因為我的安排,所以有幸能夠在二下一次通過。需要一起說明的是,我二下成績都只有A,而沒有A+,側面證實了剛好重心從課程轉移到論文上。以下說明我怎麼安排博士就讀的
在博士的進程安排上,如果博士畢業式100%,那總共會有四個節點:1. 博士資格考核 2.博士候選人 3. 博士論文初稿審查(初稿完成) 4. 畢業,從這四個去回推,可以發現博士有幾件事情:
1. 學分,18學分
2. 投稿論文,本所規定是兩篇
3. 博士論文
4. 其他規定:包含語言門檻、赴外進修、博士資格考核、初稿審查、指導教授評估等
這樣撒下去後,再根據每個階段所要完成的必要最小值分配
- 博士資格考核
- 修畢學分
- 至少一篇發表論文
- 參與研究
- 學位論文計劃書
- 博士候選人
- 通過資格考核
- 取得語言證明
- 初稿審查
- 至少兩篇發表論文
- 完成博士論文
- 口試
- 論文研討會
- 赴外進修
- 完成初稿審查
- 為博士候選人
最後我做出的分配如下:
- 博士資格考核累計45%:
- 學分:18%,每學分1%。
- 論文發表:20%,每篇被接受20%。
- 博士論文計畫書及其他書面資料:5%
- 博士候選人資格考核本體:2%
- 博士候選人50%:
- 博士資格考核:45%
- 語言門檻:2%
- 指導教授評估:3%
- 博士論文初稿審查:95%
- 博士候選人:50%
- 論文發表:20%
- 博士論文初稿完成:15%
- 赴外進修:5%
- 博士論文初稿審查:5%
- 博士口試(畢業):100%
- 研討會:0%
- 口試(含口試後修正):5%
通過以上的本體,再分別安排到每個學期應該進行的部分如下

當然這張圖已經是在博士二下回去看,在當時安排的時候(一上到一下),根本不知道甚麼時候完成投稿論文,也很幸運有持續安排投稿的方向、規劃,讓我能夠持續推進,並且在二下取得候選人資格。
在安排博士論文的時候,其實思考很久,到底該怎麼寫,後來還是以自己經手的法律草案為題開始撰寫,經過博士資格考核的時候,指導教授事後告訴我「委員都很支持,都沒有大修」讓我受寵若驚,我以為他們意見多到我必須大改的時候,原來只是minor revision,而總分以88分通過的時候,我才發現我居然用兩年不到的時間,完成了人家可能要花三四年的時間。
所以我重新畫了一個表,粗略的安排四個學期要怎麼寫博士論文,當然也可能用不到四個學期。

也很感謝一直支持我的指導教授,願意放牛吃草讓我自己去闖,也沒有搞甚麼「掛名」,讓我自己體會被拒稿,被退稿,各種學界神奇的事物。
我一直認為,這種可以類似於打怪安排數據化、最佳化的東西就是可以安排,如果我更早安排,或許我能夠更早投稿論文也說不定,當然這都是事後諸葛。
三上安排修了一門課「航空與太空法專題」,配合目前的成績4.24/4.3,應該還算可以接受吧。